大同醬油創辦人,早期是在鄉下賣肉圓的,由於自行生產調配的黑豆甕釀醬油味香甘醇,消費者常會指定購買整罐的醬油回家,因此醬油反客為主的成了銷售主力,也成就了現今大同醬油的輝煌歷史。後來第二代陳丁源先生傳承家業,並於西螺開設家庭式醬油間,以西螺優良的水質、溫度、濕度為基礎,加上獨家的釀造配方以及古法甕釀技術,成就了無可取代的甘醇醬油,取名為『源發醬園』。為了生計,挑著扁擔一步一腳印的走過濁水溪,行過彰化北斗、溪州、竹山等地挨家挨戶兜售,蓽路藍縷的奠定起日後『大同醬油』的基礎。
另因早期物資缺乏,許多人都會特別指定使用大同醬油的蔭油膏配白飯吃,坐在三合院廣場的板凳上,碗中飄著濃厚甘醇的醬油香,成了許多人兒時記憶的一部份。
然而因應時代轉變,小型雜貨店興起,第三代曾漢坤先生改以腳踏車載著醬油,365天不分晴雨的到各店家寄賣、巡貨,並因應產量需求,購入部份手動化設備,逐漸從家庭式經營轉型為小型工廠,並在此時正式改名為『大同醬油』,也建立了『醬油元祖』的美名。
第四代曾朝勤先生28歲時,因父親過世而接起家中棒子,為了企業永續經營,因此積極改良口味以更符合市場趨勢,並在斗六工業區增設1500坪現代化廠房,引進全新自動化生產設備提升產量。在曾朝勤、曾錫昌兄弟的合力打拼下,本土醬油立足台灣、放眼國際,目前新加坡、日本、美國、東南亞、中東地區…等地都看的到大同醬油的身影。
民國七十年左右,台灣旅遊業漸漸興起,每天兩、三百台的遊覽車使產品供不應求,因此於西螺交流道下增設『大同休息站』,絡繹不絕的人潮常造成附近街道堵塞,從此『大同醬油』不僅代表西螺名產,更是台灣伴手禮的代表。
民國88年921大地震,工廠廠房、設備全毀,多年累積的家業就如儲存槽裡的醬油,流了滿地。
但在患難中,幸得員工、廠商、經銷商全力相挺,震後一星期,第一瓶醬油就在臨時搭建的布棚中生產出來,三個月後恢復量產,突如其來的天災沒有打倒我們,反而使我們站穩腳步、愈挫愈勇,視野更寬闊。
走過時代,走過震災,大同醬油始終堅持品質至上、顧客第一的經營理念,最先進自動化設備生產、定期儀器校驗制度及出廠產品嚴格品管都是為了確保品質管理能有效落實。
40年代 - 每天中午由老頭家娘與幾位女性員工親自掌廚,並與員工們圍坐一起吃飯,旁邊擺放的是正在日曝甕釀的醬油,這個習慣延續到70年代。
婦人們頭戴斗笠在烈日下辛勤地將竹篩上的黑豆仔細均勻分散開來,好讓麴菌能完整包覆於黑豆之上,若是看到有下雨跡象時,還得趕快將所有的竹篩全部收進屋內,一字排開的竹篩形成壯觀畫面。時至今日,還是使用傳統方式來發酵。
為因應送貨需求,30年代時購入此輛貨車,貨車上方印有大同醬油工廠及電話字樣,當時台灣仍屬日本統治時期,可見到大同的圓形logo內寫的是日文發音。
民國95、106年間陸續通過ISO9001、ISO22000跟HACCP國際雙認證系統,並持續不斷的創新,有「柳丁醬油」、「柚子醬油」的酸柑滋味醬油,也有簡約典雅的「四季賞味」醬油禮盒,更在106年開發出符合國人無食品添加物以及糖的飲食需求的「無添加壺底清油」。
『大同醬油』,這支以黑豆甕釀出來的黑金招牌,未來將秉持傳統,持續創新,除了帶給海內外的消費者,代代相傳、滴滴回甘的感動好滋味外,更期許自己能將黑金發亮、揚名國際。